相约“云”课堂 强英青年员工开启别样学习之旅


发布时间:

2020-05-04

3月25日以来,集团公司青年员工相约“云”课堂,通过网络与专业培训师相聚“云”课堂,以全新的模式,开始了特殊时期的“特殊学习”。课堂讨论、每日分享、作业点评......互动方式多种多样。课堂上,积极主动分享;课下认真组队,完成团队合作作业,充分展现了青年员工主动学习、自我成长的良好精神风貌,践行了“真抓实干、创新进取、高效严谨、诚信敬业”的企业精神。

为青年员工群体营造学习成长氛围,搭建学习成长平台,使他们尽快成长为支持公司运营发展的中坚力量,一直以来都是集团公司一项重要工作。为确保在线学习效果,集团公司在教材选定、分班授课等方面作了精心策划和前期准备,确保“空中课堂”有序、有料、有趣、有效。

今天是五四青年节,特撷取部分青年员工撰写的《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培训心得体会》,以飨大家。节日快乐!

 

七习惯之一:积极主动

朱晓勤

01

 

“积极主动”既采取主动,为自己的过去、现在及未来的行为负责,并根据原则及价值观,而非情绪或外在环境来做决定。

积极主动的人,在刺激和回应之间能根据自我意识、想象力、良知和独立意志进行自由的选择。周围人的变化、天气的变化不会对他有太大的影响,他们待人接物是根据自己原则、价值观做有意识的选择,他们常说我选择、我愿意、我打算…。消极被动的人则很容易受到周围人及环境的影响,他们常把我不能、我只能,我如果…就好了,挂在嘴边。

书中所讲的“社会之镜”这个词是我第一次看到,但社会之镜的影响在我的生活中无处不在。比如小时候我妈常说我随爸爸,像爸爸一样爱睡懒觉,后来很长一段时间“像爸爸一样爱睡懒觉”这句话使我睡懒觉睡的心安理得。后来长大了才发现其实每个人都爱睡懒觉,不睡是因为发现有比睡懒觉更重要的事需要做。

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之镜的组成部分,你的批评、指责、肯定和赞美,都会折射到此人的身上,它可以摧毁一个人,也可以成就一个人。所以时刻提醒自己做一个积极向上、阳光明媚的人。同时我们也要提醒自己如果我们仅仅通过“社会之镜”,即时下盛行的社会观点及周围人的对我们看法进行自我认知,无异于是从哈哈镜里看自己。

积极主动是心态,不管是做什么工作,心态都非常重要。积极心态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,应该是驱动行动的发动机。接下来,我打算从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开始,许下承诺并予以兑现、以身作则而不是一心挑错、解决问题而不是制造问题、训练自己养成积极主动的习惯。

 

七习惯之二:以终为始

孙思雨

01

 

“以终为始”的习惯认为所有事物都是经过两次创造。第一次是在脑海里,然后才是实质的创造。

首先在思想层面,高效能人士懂得去规划自己的工作和生活,去设计自己的人生轨迹。他们会思考自己想要成为怎样的人,想要拥有什么,要得到怎样的结果,该怎样去实现。通过明晰目标和合理的行动,实现对自我的领导和管理。其次,要在现实世界中以持续行动实现再次创造。要全力以赴,将计划转化成行动,身体力行,把目标付诸实际,最终取得让自己满意的结果。若做事一味埋头苦干,忽视内心的真正诉求,行动与目的相反,结果定是南辕北辙,与自己的愿景背道而驰。

在“以终为始”习惯学习过程中,我会试着与自己对话,叩问内心,慢慢去认识自己,进而领导和管理自己。以前,我多会盲目机械地去完成工作任务,完全不去思考这项工作的目标是什么,应如何高效完成。现在,我会带着问题思考,带着学习的态度去工作,这令我受益匪浅。除此之外,我还坚持做周计划,日目标,督促自己今日事今日毕,使自己更加自律。这不仅提高了我的工作效率,也让我更好地平衡工作和生活,实现劳逸结合。

 

七习惯之三:要事第一

方剑达

01

 

“要事第一”,顾名思义就是重要的、主要的事情放在第一时间去完成。但我们在实际工作中,往往将认为紧迫的事情放在第一时间完成,这类事情通常被称为“危机”或者“问题”。

“要事第一”事务划分为四个类别,分别为:“重要紧迫”、“重要不紧迫”、“不重要紧迫”、“不重要不紧迫”。第一类事务紧迫与重要,但我们要知道形成第一类事务的紧迫与重要,主要是因被延误及没有进行计划与预测所致,以至于时间和精力都耗在了这类事情上;第二类事务重要但不紧迫,但我们必须要用预防型思维去做,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出现第一类事务包含的情况,处事能力也将迅速提升,我们要以第二类事务为核心;第三类事务包括“紧迫但不重要的事情”,而事实上它易给人造成假象,让我们自以为是第一类事务情况,殊不知这种紧急事件对我们来说并不是要事;第四类事务属于既不紧急也不重要的事情,它是浪费类,第四类事务的行为尽量不做或者交给别人做。以第一、第三、第四类事务为核心都会存在问题。要事第一的原则告诉我们,第二类事情是最重要的事情,应当把他们当作每天的要事。

关注并找出几项被自己忽略了的第二类事务,这些事情很重要,但是却不紧急,它们能够有效的帮助我们减少危机,有助于我们长期的发展。但是这些事情最容易被我们忽视,却因为它不紧急,我们会日复一日地拖延。比如:阅读写作、学习反思、锻炼身体、制定发展规划等等,应根据自己的角色制定每周计划,逐日调整。每天早晨依据行事历,安排一天的大小事务,继续执行我每天学习两小时专业知识计划,坚持此事,既能参与职称考试,又能提升业务水平,使得自控力有了明显增加。

 

七习惯之四:双赢思维

林 静

01

 

双赢不是技巧,而是人际交往的哲学,是人际交往的六种模式之一:利己利人(双赢);两败俱伤(输/输);损人利己(赢/输);独善其身(赢);舍己为人(输/赢);好聚好散(无交易)。

双赢会促使人不断在所有的人际关系中寻求双边利益,追求皆大欢喜的结果,这种结果会让双方更乐于接受。只有双赢才是在相互依赖环境中唯一可行的交往模式。

为什么我们要学习双赢思维的人际关系呢?首先,双赢可以达到非常和谐的人际关系,达到互利的境界,我们的人生方向就会朝着非常智慧的人际关系方面发展;其次,我们想要拥有这样的双赢思维,就得忠于自己的感受,价值观和承诺。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,并体谅别人的处境和感受。

对待关系的处理,实质上也是利益关系的沟通和协调。这种关系理顺了,利益关系就和谐、和睦、和顺,最终的结果就是大家都得到成长和发展,实现双赢共赢。

人最容易改变的是自己,学习好的习惯是走向成功的开始。每个人的成长中都会经历从依赖到独立,再从独立到互赖的过程。这也许是一个漫长的过程,但人生中总有积极的信念陪伴,总会擦出不一样的火花。

 

七习惯之五:知彼解己

汪慧慧

01

 

知彼解己,从词序上说是先知彼后解己,即先充分了解别人,才有可能让别人了解自己。让别人了解自己的最好的方式就是沟通,沟通最重要的不是说,而是听。遗憾的是,大多数人在听别人说话的时候,并非想理解对方,仅是为了给对方做出回应,这并非有效的倾听。

有效的沟通,需要我们移情,换位思考,舍弃“回应心”,换以“理解心”。沟通时先从了解对方需求着手,围绕对方的需求进行交流,让对方体会尊重,进而卸下心防,确保谈话坦诚开放。我们适时扮演知音,理解感知对方,学会求同存异,这也是赢得双赢的第一步。

在企业内部,沟通时间约占据工作时间的50%左右。作为管理者,如果能够做好与员工的沟通,理解并尊重人性的差异,掌握不同的性格,不同行事风格的人的喜好,学会用他人接受的方式说出他人爱听的话,就能更好的激发员工的工作动力,发展出因人而异的管理之道,为公司发展助力。

在家庭生活中,如果你真正爱一个人,花时间了解对方,将有益于今后的坦诚相待,困扰家庭和婚姻的很多问题都将被扼杀在萌芽状态,没有发展壮大的机会。即便有这样的机会,充足的情感账户储蓄也会让问题迎刃而解。

 

七习惯之六:统合综效

邹 伟

01

 

所谓统合综效,就是尊重差异,博采众议,取长补短。论语中,统合综效是三人行必有我师;万隆会议上,统合综效是求同存异;工作生活里,统合综效是沟通、合作、共赢。

如果一位具有相当聪明才智的人与我意见不同,那么对方的主张必有我尚未体会的奥妙,值得加以了解。与所见略同的人沟通,收获不大,有分歧才有收获。这是统合综效的基本心态。

大多数人往往不是按照世界本来的面目看世界,他们往往是以自己的角度看世界。所以,当众多人在一起讨论一件事的时候,我们才能更全面地看待这件事,才能有更有效的解决方案。做得到力排众议当然是魄力和天赋,但是敞开胸怀、博采众议也未必不是更好的解决方案。

书中的道理很透彻,自己的感悟也很深,但是工作和生活中遇到问题时,与同事发生争议时,有时还是不能够灵活运用,这的确值得总结和深思。

统合综效可以激发创造力。我发现只要鼓起勇气,诚恳地言人所不敢言,虚心学习和听取别人的意见,总会获得相应的回馈,统合综效的沟通由此开始。

 

七习惯之七:不断更新

孙义伟

01

 

“不断更新”谈到的是,如何在四个基本生活面向(生理、社会/情感、心智及心灵)中,不断更新自我。该习惯提升了其它六个习惯的实施效率。不断更新就是个人产能,它从四个方面自我更新和完善:身体、精神、智力、社会/情感层面。

自我省察,前三个层面身体、精神、智力层面更新自我评价良好,我在社会/情感层面的更新方面一直比较弱,自我评价情商比较低,但通过学习“知彼解己”、“双赢思维”,还是有些更新和改善,能够更多站在他人角度考虑问题,而不是只想到自己。

通过这次培训,每位同事都撰写了阅读、行动计划书,自我感觉完成的很好,但领导在计划书中评价自己反思不够彻底,还需进一步引导。随后,作自我反省,有时确实会出现工作中太过于极端,本来可以很好沟通解决的问题,因为没有学会变通,导致与同事间沟通不畅,结果还得麻烦其他同事去协调,对此我作深刻自我反思。

秉持双赢思维,做到诚信,成熟和自信,更多站在他人角度思考问题,多为他人着想,舍弃焦躁心,多去聆听别人的想法,站在更高层面去思考问题,不能拘泥于一点。这些认识和理解是我这次培训最大的自我更新和收获。

logo

安徽省宿州市砀山县关帝庙镇


版权所有@安徽强英食品集团有限公司   网站建设:中企动力  合肥  SEO

二维码

欢迎关注强英集团公众号